《慈善法》修订系列沙龙圆满收官第十场之“慈善金融”专题研讨会在上海举办

发布时间:2021-12-21 浏览量:375

2021年12月16日上午,《慈善法》修订系列沙龙第十场之“慈善金融”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市静安区顺利举办。各界人士线上线下齐聚一堂,历时三个半小时,行业专家与实务人士围绕《慈善法》所涉及到的慈善金融体系、慈善组织与金融机构的联动性、慈善信托的项目运作与投资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会议共有70多人出席。

慈善法修订系列沙龙启动于2021年4月,旨在支持全国人大的《慈善法》修订工作,京沪两地及所辐射区域内慈善组织广泛参与。该活动由王名、徐家良、陆璇三位专家及所在机构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必赢中国官方网站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共同发起,共举办十期,聚焦慈善组织、慈善服务、慈善财产、慈善税收和慈善信托等主题。沙龙邀请本领域学者专家、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慈善组织从业者展开深入研讨,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出《慈善法》修订专家建议稿,进一步推动慈善领域法治化建设。沙龙得到上海仁德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增爱公益基金会、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五家机构的大力支持,上海市法学会慈善法治研究会提供指导。

必赢中国官方网站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主持,他介绍了《慈善法》修改系列沙龙的基本情况。“慈善金融”专题研讨是系列沙龙的第十次研讨活动,聚焦慈善金融发展议题,旨在进一步打开慈善发展新格局。本场活动的主办方是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必赢中国官方网站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出席本场活动的嘉宾有上海市法学会慈善法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仲器、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朱秋霞、上海仁德基金会秘书长王宛馨、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理事长陆璇、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事业发展部总监张翊、光大信托上海区域总部服务信托及机构业务部董事副总经理刘文震、国泰君安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王劼和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张波娜等嘉宾。

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首先致辞。他指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研究社会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创新形式满足人民需求。一直以来,公益领域都欢迎资本与公益融合,也产生了社会影响力投资等慈善金融新形式。中国有大量具备使命意识的企业家,愿意与公益组织合作,面对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党的领导下助力社会经济取得进一步的新发展。

上海市法学会慈善法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仲器表示,十场《慈善法》修订系列沙龙即将落下帷幕,各位专家学者通过系列沙龙,产生了影响力较大的成果。对慈善金融的探讨有利于促进慈善资源募集,提高资金管理能力,加强金融与慈善的结合,使慈善公益事业进一步高质量健康发展。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谈到,《慈善法》修订系列沙龙对议题探讨的细致程度令人印象深刻,慈善的发展一定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未来在沙龙之外也希望能够加强《慈善法》相关细项研究,为慈善行业提供更多的知识指引。

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事业发展部总监张翊表示,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的发展正是受益于《慈善法》出台,《慈善法》使得基金会在公益组织赋能方面打开了新局面。未来,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规范化运作提出了新要求,慈善金融主题探讨恰逢其时,能够为行业合规发展提供助力。

沙龙围绕“构建慈善与金融紧密嵌合的体系”议题展开讨论,由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朱秋霞主持。

上海仁德基金会秘书长王宛馨从慈善金融的可持续性出发,围绕慈善组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进行了探讨。她认为,金融机构特别擅长产品创新,能够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促进慈善项目成功运作。作为慈善组织,应对慈善金融领域的变革,需要加强自身的规范化建设,充分链接服务对象与利益相关方,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慈善组织要专注于自身擅长的领域,在相关领域探索如何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动解决社会问题。一些中小型的社会组织,要在“慈善+金融”的合作中深耕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打造高质量的公益产品,争取未来在慈善信托服务供应商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国泰君安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王劼认为,现在国外慈善金融比较流行的趋势是通过规范和可量化的手段,把影响力投资和ESG(环境、社会、治理)投资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投融资活动中。目前在中国,慈善金融还在不断探索,正处在逐渐覆盖到金融投资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在股权投资领域,慈善金融不单涉及到社会公益,也同样可以涉足基础科学与前沿科技。国内已经有一些基金会正在探索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金融支持,未来很有可能与传统金融股权投资形成良好的互补与互动。她认为慈善金融的发展还是要落脚在规制问题,慈善金融需要一个包容性足够强的法律,让各个参与方基于法律架构健康发展、不断创新。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张波娜就捐赠人参与慈善金融进行了阐述。她介绍,联劝通过研究公众需求,引入国外流行的捐赠人建议基金(DAF)模式。捐赠人在联劝设立长期可持续定制化的慈善账户,从而拥有对慈善项目和投资管理的建议权。我国的DAF不同于美国,不是金融机构主要推动的,也不是以个人和家庭账户为主,而是由社群演化而来,这一模式有较强的生命力。这一模式需要组建专业团队,形成体系化的捐赠人沟通机制和慈善咨询服务机制。

光大信托上海区域总部服务信托及机构业务部董事副总经理刘文震提出,慈善信托制度赋予了信托公司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2021年,光大信托在服务信托与慈善信托方面进一步整合,形成多种诉求解决方案。信托公司需要探索如何将纯公益的内容适度商业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严格的财务披露制度,让老百姓愿意通过信托形式参与慈善业务。

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理事长陆璇结合本机构发展的经验,总结出国内慈善金融的四点发展趋势:第一,企业结合公益营销活动进行慈善捐赠或设立基金会,与第三次分配的趋势完全契合;第二,金融机构把对客户的公益服务看作金融的增值服务,可直接聘用慈善顾问;第三,部分大型基金会有一定体量的慈善财产,不追求高回报且投资周期长,是非常优质的资产;第四,慈善组织需要对ESG和影响力投资等新概念形成洞察和理解。未来需要发挥慈善组织的能动性,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增加与金融机构的互动,可在行业组织中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做慈善金融。

上海市法学会慈善法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仲器提出,慈善信托需要拓展参与圈和创新参与形式,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广泛动员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让资金募集更有生命力。

活动最后,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教授在线上作主题演讲,必赢中国官方网站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作总结发言。

王名教授认为本次讨论嘉宾们提出的关于慈善金融发展趋势和困境的看法很有价值。慈善金融的发展要与第三次分配紧密结合,第三次分配的问题更接近于一个金融领域的问题,即“财富升维”,通过财富升维实现公益升维、社会升维。他提出,以《慈善法》研讨为主题开展的合作将不仅仅围绕《慈善法》,更应围绕整个公益,包括经济社会的整体升维展开讨论,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共识来推动第三次分配向更高维度的展现。

徐家良教授从十一个方面总结了慈善金融领域待思考的问题:第一,从基金会、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视角看,慈善金融的需求是巨大的,但需要确定慈善组织是否已准备好;第二,慈善组织如何与金融机构跨界合作;第三,金融机构如何与慈善组织合作,需要更多地了解和熟悉慈善的运作方式;第四,慈善金融法律法规需要根据形势的需要和慈善组织的情况作出调整;第五,需要加快培养慈善金融复合人才;第六,加强慈善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第七,构建完备的捐赠服务体系,与捐赠者多沟通反馈;第八,除了大众化的慈善项目和活动外,还需要小众化、个性化、社群化的慈善服务;第九,中小型慈善组织通过以评促建,提高规范化水平;第十,如有可能尝试筹备成立慈善与金融相关委员会;第十一,做好慈善金融生态圈的培育。他指出,《慈善法》修订十场沙龙的结束不是终点,只是推动慈善公益创新发展的起点,各界需要形成合力,真正寻找慈善组织的需求,了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难点,确保慈善事业更好地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

Back to Top